初衷 在实验室学习的过程中,经常能从导师那里接到一些审稿文章,而后进行一些审稿工作。开始几次审稿的时候我自己都还没有发过文章,文献读的也少,因此,吃力程度可想而之。借助google在网上固然可以得到很多相关的资料,其中很多帮助很大,但是大部分资料都是审稿回复的一些基本语句,还有就是,学术大牛对在投文章如何看待审稿意见的建议。 我一直以为对于任何事物的学习过程而言,开始的时候总是有其特殊的困难,因此对于开始一项学习而言,需要最入门简单的教程。而对于审稿工作,每个研究生第一次接触的时候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困惑或者是更一般的无从下手的迷茫。笔者自己面对新工作的时候经常会不知道干什么而拖到Deadline的最后一刻,利用Deadline生产力原则来完成工作,不过我知道,这当然是不好的,事物的学习还是遵从它自然的规则更好。因此,写这篇随笔来记录一下自己的审稿心得,一方面是对自己学习的总结,另一方面希望对初次进行审稿的研究生同学提供一点点帮助。 审稿的基本概念 考虑到这是一篇基础性文章,请允许我不厌其烦的介绍审稿的诸多细节,虽然对于很多人特别是经历过科技文章写作投稿的人来说,这些都是无意义的堆砌,但是,我回忆自己学习经历的初期,确实对“审稿”,“期刊”,“编辑”这些基本概念也是要一点点的查过来的,因此我想对于初学者,这种基本的介绍还是有帮助的。 首先是出版社(比如 Elsevier, Wiley等都是著名的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社是一个商业组织,出版社旗下有很多的期刊,这些期刊上面刊登着世界各地的研究者以科技论文的形式发表的自己的研究成果。不同的期刊关注科学研究的不同领域,而出版社负责组织这些期刊。可想而知,科学研究的内容是一般是复杂的,而且针对具体的领域又很有深度,管理好一个期刊使期刊可以真正促进对应的学科进步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另一方面,出版社也非常关心的一件事情是如何保证自己期刊文章的质量。而审稿制度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简单说明一下文章发表的流程,从文章产生的角度,首先最开始当然是研究者选择课题,进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以科技论文的形式撰写出来并投稿到自己想要发表的期刊。然后期刊的编辑会接收到文章,编辑的工作就是初步检查文章的内容并确定这篇文章是否符合期刊的发表要求。由于文章多涉及专业的研究内容,因此,编辑在确定文章的研究课题大致符合期刊要求之后,需要进...